2019年1月22日

EPR 實驗與量子糾纏

           量子糾纏(或量子纏結, quantum entanglement)一詞源自於薛丁格(Erwin Schrödinger)和愛因斯坦(Albert Einstein)的信件中關於 EPR 實驗(文中會再介紹)的討論,當時用以描述某種不尋常的量子現象(兩顆相距甚遠的粒子仍有某種奇妙的交互作用)。
           爾後,愛因斯坦使用「鬼魅般的超距作用」("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") 一詞形容(事實上是諷刺)這個奇怪的現象,而薛丁格也說認為這是量子物理中最特別、完全超出古典物理理解範圍的現象。究竟是怎樣的現象讓兩位鼎鼎大名的物理學家如此困惑呢?要從一個實驗開始說起⋯⋯

EPR 實驗

           EPR 實驗是由愛因斯坦 (Albert Einstein)、波多斯基 (Boris Podolsky)、羅森(Nathan Rosen)三位物理學家在 1935 年的論文[1] 中提出的思想實驗,當中質疑了量子力學的完備性。

實驗架設

           實驗的想法非常簡單,如下圖有一個粒子源可製造出電子—正電子對(例如 π0 介子有一定機率衰變成 e+ e-),並分發給 A, B 兩觀察者。兩觀察者分別使用 Stern-Gerlach 裝置測量電子的 $z$ 方向自旋(見 量子是什麼 一文),並且對結果進行以下討論。




討論

           首先,先介紹 EPR 實驗中的兩個重要思想:

  1. 實在論 (Reality)
               實在論認為「能被實驗觀測到的物理量,都對應到某個物理實體(physical reality),而和人們觀測與否無關」,白話來說就是「無人賞月時,月亮也應該在那裡」。愛因斯坦即因相信實在論而對量子力學抱持懷疑;而「主流派」的物理學家(如波耳)則認為物理性質和觀測相關,此論點稱作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。
  2. 定域性 (Locality)
               定域性來自於狹義相對論中「資訊傳遞速度必小於真空中光速」的假設,表示兩個相隔足夠遠的系統,並不能任何超過光速的方式互相影響。
而以上兩個假設合稱定域實在論(Local Realism)。

           A, B 兩者分別接收到來自粒子源的正負電子,並各自測量接收到粒子的自旋。若 A, B 相距夠遠且於幾乎相同的時間從事測量(即時空距離 $\Delta s^2=(c\Delta t)^2-\sum (\Delta x)^2 <0$),由定域性的假設,兩個實驗結果並不能互相影響,否則便有資訊以比光速更快的速度在兩者之間傳送。然而, π 介子的自旋為 0 ,而正負電子的自旋皆為 1/2,因此 A, B 兩者測量到的自旋必定為一上一下,否則便會違背角動量守恆。此時,便可以由實在論得知,正負電子在被製造後,就已經分別帶有各自確定的自旋方向了。


           量子力學卻不這麼認為

           根據量子力學,衰變產生的這對正負電子應該處於 $\left| \uparrow\right>_A\left| \downarrow\right>_B-\left| \downarrow\right>_A\left| \uparrow\right>_B$  這樣一個奇怪的狀態。這是什麼意思呢?事實上,這是兩個狀態的疊加: 第一個狀態 $\left| \uparrow\right>_A\left| \downarrow\right>_B$ 表示 A 電子自旋向上、B 電子自旋向下的狀態;而第二個狀態 $\left| \downarrow\right>_A\left| \uparrow\right>_B$ 則是表示相反的情況。而若我們對這個疊加態做測量,量子力學給出了「測量後兩種結果出現的機率各半」的預測。也就是說,在 A, B 兩者尚未做實驗前,兩顆粒子的狀態處於前述的疊加態。而在做測量後,有一半的機率「A上B下」、一半的機率是「A下B上」。

           根據實在論,在測量的前一刻,兩個粒子各自的自旋方向應該是確定的,然而量子力學卻無法給出相對應的解釋。而因為兩實驗設置足夠遠,根據定域性,兩者的結果也不可能互相影響。因此 EPR 等人得到了「量子力學並不完備」這個結論。

糾纏


           既然量子力學的預測和定域實在論不相容,究竟誰才是比較正確的呢?目前的實驗皆支持量子力學的預測。但定域實在論的錯誤究竟是在定域性、實在性、還是什麼更深層的謬誤,這點依然沒有定論。只能說,量子力學的確容許這種「鬼魅般的超距作用」。
           上述實驗中兩顆粒子測量前的狀態稱作「糾纏態」(或纏結態),大略的說,糾纏可以指這種互相有量子相關性的粒子(完整的定義是「不可分離的狀態」——會在下篇文章中更仔細的討論)。從這個實驗結果也可以發現,糾纏會帶來違反古典物理想法的結果。也因此,這個與古典物理截然不同的概念,將會是往後量子計算、量子密碼中最重要的關鍵之一。

           講到這裡,大家自然會問兩個問題:

           首先,糾纏究竟有沒有打破了相對論「不可超光速傳輸資訊」的假設?事實上並沒有, A 並無法以此方法傳送任何資訊給 B。因為測量到何種結果完全是隨機的,即使兩個粒子之間可能有某種特殊的關係,使其可以總是獲得相反的量測結果,但並不會讓實驗者能夠傳送資訊給對方。因此並沒有違反「資訊傳送速度小於光速」的假設。

          再來,考慮另一個簡單的實驗,把一雙鞋左右腳分別放在一個黑盒中,並分送給相距甚遠的 A, B 兩人(兩人知道實驗過程,但不知道哪個盒子裝有哪隻鞋)。再來,A, B  同時打開黑盒,若 A 看到左腳,就知道 B 一定會看到右腳,反之亦然。這個實驗和量子糾纏相當類似,但本質上究竟有什麼不同呢?這個問題可以由貝爾(John Bell)於1964年提出的貝爾定理解決。在這先賣個關子,待往後的文章再來介紹。

結語

          這次介紹了 EPR 實驗的論點、也簡單提到了量子糾纏的現象與一些討論。之後將會就糾纏以及貝爾定理做更詳細的介紹。如果你/妳認為量子糾纏是一個不合理、不應存在的現象,恭喜您和愛因斯坦曾有一樣的想法(雖然目前普遍認為量子糾纏存在);若覺得量子糾纏非常神奇,完全無法以曾學過的古典物理的想法理解——薛丁格本人也是這麼想的,他認為量子糾纏是量子物理和古典物理不同的最重要的特點:

"I would not call entanglement one but rather the characteristic trait of quantum mechanics, the one that enforces its entire departure from classical lines of thought."
- Erwin Schrödinger 

後記 

           很抱歉這次隔了這麼久才更新QQ,以後會盡量維持一到兩週一更的計劃的。也希望對有興趣的讀者們有所幫助~ 就這樣,ㄅㄅ


參考資料 

[1] Einstein, A; B Podolsky; N Rosen. Can Quantum-Mechanical Descri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be Considered Complete? Physical Review. 15 May 1935, 47 (10): 777–780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