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2月1日

淺談量子計算與 Qubit

           自二次世界大戰後電腦逐漸發展,從最早的真空管、到電晶體的發明、積體電路的出現、以及摩爾定律(Moore's law)的預言:「積體電路單位面積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,約每兩年翻倍一次」[1]。然而,受限於物理極限,摩爾定律的終點必然會到來,人們一直在思考能否跳脫傳統電腦的框架,創造一套全新的計算方法——其中之一便是本文將介紹的「量子計算」。

古典計算 vs 量子計算


古典位元 (bit) 與量子位元 (qubit)


           在古典計算中(也就是現在的電腦運算),資訊以一連串的「位元」(bit) 表示,而每個位元可以是 0 或 1 的狀態(如上圖左),並且利用各種不同的邏輯閘進行運算。 而量子計算建立在「量子位元」(qubit) 上,不同於古典位元,量子位元可以處在 $\left|0\right>$(可以想像成古典位元狀態 0)與 $\left|1\right>$(古典位元狀態 1)之間的「疊加態」上,例如 $\frac{1}{\sqrt 2}(\left|0\right>+\left|1\right>)$。為了能更具體的表現出量子位元的狀態,常利用如上圖右的 "Bloch Sphere" :北極點表示 0、南極點表示 1,而此球面上的點就對應到各個可能的狀態。